深圳蒲典网讯(见圳客户端、深圳蒲典网记者董非)7月28日下午,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携新书《云中记》莅临深圳南山书城。夏日炎炎,却无法阻挡读者们的阅读热情,读者们早早地就在活动现场等候,现场火爆。为何叫“云中记”?“云中,是汶川地震中一个消失的村子的名字,也是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关于《云中记》,阿来坦言,“我要用颂诗的方式来书写一个殒灭的故事,我要让这些文字放射出人性温暖的光芒。”《云中记》讲述了在汶川地震后,拥有上千年传说的云中村移民到平原。年复一年。祭师阿巴感到身上的力气在消散,他要回到那个即将消失的村子,与亡灵为伴。然而,神迹出现了,他创造了一片世外桃源……“那时,很多作家都开写地震题材,我也想写,但确实觉得无从着笔。一味写灾难,怕自己也有灾民心态。”谈及创作灵感,阿来表示缘起地震后不断发生的地质灾害。2017年6月24日,一个叫新磨的村庄被滑坡掩埋,60余户人家,近百条生命瞬间消失。地质专家认为,滑坡是因为汶川地震后造成的地质应力改变。大地并不与人为敌,但大地也要根据自身的规律发生运动,大地运动时生存其上的人却无从逃避。“十年前地震发生那一天。我用同样的姿式,坐在同一张桌子前,写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这回,是一个探险家的故事。下午两点二十八分,那个时刻到来的时候,城里响起致哀的号笛。长长的嘶鸣声中,我突然泪流满面。我一动不动坐在那里。十年间,经历过的一切,看见的一切,一幕幕在眼前重现。半小时后,情绪才稍微平复。我关闭了写了一半的那个文件。新建一个文档,开始书写,一个人,一个村庄。从开始,我就明确地知道,这个人将要消失,这个村庄也将要消失。我要用颂诗的方式来书写一个殒灭的故事,我要让这些文字放射出人性温暖的光芒。我只有这个强烈的心愿。让我歌颂生命,甚至死亡。”在地震发生的三四年后,阿来看到了一个朋友拍摄的照片,这个情景一直被他珍藏。地震后,因为有的村落不适合重建,于是整体迁移,而这位摄影师就在一个废弃的村庄,拍到了巫师孤身一人为逝去的乡亲们做法事。尽管这个情景让阿来震撼,但他依然没有动笔。直到去年的那个下午,那张照片,连同他在地震灾区所感受到和看到听到的一切,才被神奇激活。阿来于是投入到一个没有丝毫前期准备、但是又准备了10年的写作之中。在《云中记》开篇,阿来写了三句话,“大概就是表达三层意思。第一,这部作品献给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宝贵生命的人们。第二,献给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付出很大的英雄们。第三,要感谢莫扎特。”阿来说自己是一个古典音乐迷,而《云中记》也是他在莫扎特《安魂曲》庄重而悲悯的乐声中陪伴下写就的。“这个曲子本身就是写死亡的,并且这个是莫扎特最后一个乐曲且未完成的,是他的学生替他完成的。他写这个音乐写到四分之一的时候自己生病了。所以他最后实际上变成了写自己的死亡。为什么莫扎特可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死亡,歌颂生命的壮丽?那时候我觉得只有莫扎特的《弥撒安魂曲》适合代表我的心情。”地震题材重大,要写好并不容易。阿来说,经历了这么多灾难,也书写了一些英雄,但是好像没有人从这些巨大的死亡当中提炼一些精神的形而上的东西。他认为,文学从来都是有这样的功能的,但是在理想和审美的建构上,文学也是一直承担责任的。“但是我们好像对于这个责任是不重视的。”时隔十年,阿来首度出手完成地震题材虚构文学作品。继2008年写完故乡回忆系列长篇小说《空山》之后,阿来最新20多万字长篇小说《云中记》也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作者简介:阿来,四川省作协主席,曾任《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及社长。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八十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其中篇小说《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成为“双冠王”。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散文《大地的阶梯》《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瞻对》《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等。2019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云中记》。